10 月恰逢中秋、国庆双节来临,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,同时气温逐步转凉,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风险增加。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,预防流行性感冒、新冠病毒感染,注意防范病毒性腹泻和食源性疾病。
一、流行性感冒
流行性感冒(流感)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流感具有传染性强、传播速度快等特征。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,在学校、幼托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可发生聚集性疫情。
传播途径:
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,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也可以通过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。
主要症状:
流感的症状主要为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头痛、畏寒等,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。
预防措施:
1.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习惯。常通风,戴口罩,勤洗手,咳嗽或喷嚏时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。
2.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,避免去人员密集、空气流通性差的场所。在环境密闭、通风不良等场所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,应正确佩戴口罩。
3.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。
4.出现流感样症状后,减少人员接触,做好防护及时就诊。
二、新冠病毒感染
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,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,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。
主要症状:发热、畏寒、干咳、乏力、肌痛、鼻塞、流涕、咽痛、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、腹泻等。
预防措施:
1.坚持做好个人防护,保持勤通风、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。
2.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规律作息,合理膳食,多喝水,适量运动,调整心态,提高免疫力。
3.注重咳嗽礼仪,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,与出现呼吸道症状者保持距离。
4.及时完成新冠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。
三、病毒性腹泻
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为起病急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病程短。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。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种类较多,包括轮状病毒、腺病毒、星状病毒、杯状病毒等。
主要症状:秋季为病毒性腹泻的高发季节,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,潜伏期 2-3 天,起病急,病情重,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,部分患儿还会有发热现象,继之出现呕吐腹泻症状。病程有自限性,病程一般 5-7 天。
预防措施:
1.注意个人卫生,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饭前便后要洗手。
2.注意饮食卫生,不吃生冷、变质的食物。
3.患者的粪便或呕吐物应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,防止其污染水源、食物和物品等。
4.可口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。
5.提倡母乳喂养,注意奶瓶等器具的消毒。
四、食源性疾病
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疾病。
主要症状: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可伴有发热,严重者可出现脱水。该病具有发病突然、家庭呈多例感染、集体单位表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。
预防措施:
1.加强食品卫生管理,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。不吃病死禽、畜肉和腐败变质的食物。炊事用具容器生熟分开。
2.控制细菌繁殖。合理储存食物,熟食在室温下不宜存放 2小时以上。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(最好在 5℃以下),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。
3.杀灭病原菌和灭活毒素。食物煮熟煮透再吃,剩饭菜不易反复加热,食用前务必加热煮透。
4.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。饮用水要达标,新鲜果蔬仔细挑,生食瓜果要洗净,保质期过不再吃。